中国学生“减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8年5月的《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随后的十几年,教育部门又相继出台了多项减负政策。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文,纠正校外机构“超纲教”“提前教”现象,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课外负担重问题”,减负再度成为社会热点。
在政策不断对中小学减负三令五申的同时,课外补习机构却如雨后春笋一般的疯狂生长。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尴尬局面:校内减下来,校外加上去。甚至有人提出质疑,“关停了补习班,孩子们的负担就会降低甚至没有了吗?”采访中有家长回应:“就算关停补习班,家长们也会‘组团’请老师,甚至请‘一对一’的家教。”
是什么使得家长的“报班”热情难以消减。采访中,记者发现家长对于孩子上课外辅导班这件事,通常抱有以下几种心理:
家长心声:“别的孩子去补了,我家的不补,岂不是又输在‘起跑线’上了。于是,在看到孩子的同学奔波于那些辅导班时,迅速决定给自家孩子也报班。”
王女士为正在上初中的儿子报了语文、数学半岛电子、英语、物理四科课外培训班,每年花费近8万元。对此,王女士很无奈,因为孩子的同学几乎都报了课外班,“独善其身”很可能掉队。在剧场中,前排观众站了起来,后排的观众为了看到演出也只好被迫站起来。“剧场效应”正是竞相参与校外培训的写照。
于晓冰是海淀区的一名语文老师,他在自己的公号上这样写道“这几乎是一个人人上补习班的时代……”作为一名一线老师,于晓冰在所教的班级中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完全没有上过课外辅导班的学生屈指可数,甚至可以说近似于无,这么多年,我只遇到三四个这样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每周至少有一两个辅导班,多者有五六个,几乎到了每天都有的程度,甚至双休日不止一个,这种情况在毕业班尤甚。”
孩子们上辅导班的背后,则是家长的跟风从众心理。于晓冰经常听到家长之间这样对话:
您家孩子在哪上辅导班呢?怎么样?老师讲的好不好!”“好!特别好!我们家孩子特别爱听这个老师的课,成绩提高得也很快!”“哦,那您有这个老师的联系方式吧,方便给我个电话,我要让我家孩子也去上他的课。”
对于家长的这种心理,于晓冰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个性,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要因材施教,这是最基本、最为常识的教育道理。
家长心声:“休息的时间,反正玩也是玩掉了,还不如给孩子报些辅导班巩固巩固知识。”
“反正玩也是玩掉了,不如去学点知识。”这也成为了家长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的理由之一。
玩和学习真的对立吗?马云之前在教育高峰论坛上的一句话在朋友圈里刷屏:“现今社会,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不让孩子去体验,去玩,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无法竞争过机器、‘人工智能’。”
在很多教育专家看来,“玩”其实不仅可以使孩子获得童年该有的简单的快乐,更可以提升孩子心智,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和品质。玩,既是孩子的生活方式,也是孩子的学习途径。
此前,北京就明确提出“学前玩、小学慢、初中宽、高中活”的四字诀,玩成为学前和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的需求导向。
家长心声:“我帮孩子报了辅导班了,钱也花了,老师也请了,学习成绩再上不去,那我也是没办法了,孩子没教育好,责任不在我了,今后,没有好前途,也怨不得爹和娘了。”
“辅导班也给你报了,要是学习成绩再搞不上去,就跟我没关系了。”采访中,确实有些家长会这么想,认为给孩子报课外班就是一种责任,责任尽到,家长就解脱了。
对于这种心理,北京的一位资深教师薛倩认为这是家长的一种变相推责。薛倩是一名英语教师,她以自己熟悉的英语学科举例说明:“不应该完全寄希望于周末课外辅导班,平日不下任何功夫。英文的学习不像理科的公式,学会了,记住了,很难忘记或者短期内退步。英文讲究的是日积月累,每天都要读一点书,背些单词,隔天听听音频,保证效果。”
薛倩认为,孩子的成长一定需要“三剑合一”,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加上家长督学,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家长心声:“听说知名机构的竞赛证书,在升学中能起作用。所以带着自家孩子‘搂草打兔子’,万一考到了某个重要证书呢。”
在家长圈里,总是暗地里盛传一些“升学宝典”,比如哪个知名机构的竞赛证书,在升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于是很更多的家长宁愿相信这个作用:万一碰巧让孩子考到了某个重要的证书,岂不是在升学中占据了主动地位?这样的机会,谁又愿意主动放弃呢半岛电子。
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就这样说到:因为在教育水平不均衡的情况下,有的区全区就一两所重点中学,那孩子们肯定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去上好学校。通过课外教育机构的学习,只是给孩子增加了一种竞争的渠道和手段而已。其实,如果说教育资源分配更公平更均衡,或者说有其他手段,让家长不在孩子升学问题上这么焦虑,家长可能就不会对课外班趋之若鹜。
参加“占坑班”以获得好中学的录取,拥有校外培训机构竞赛成绩以成为升学“敲门砖”,学校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校外培训……针对目前种种课外班怪象,教育部提出“十个严禁”底线要求,并联合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家长心声:“有的老师上课时根本不好好讲课,留着重点内容,‘引诱’孩子去上他或者他同事的辅导班,不去上的话,孩子肯定会落后。”
“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有所保留,将更多精力放在校外培训班,鼓励学生参与自己开办或任教的补习班。”采访中,这成为家长最大的隐忧。
在种种课外培训乱象中,社会意见最大的要数公办学校教师、甚至是公办学校与培训机构勾结,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培训。“无论任何形式,公办学校及教师都不得有参与民办培训机构的行为。一旦参与其中,教师必须脱离公办身份,学校应当被严肃处理。”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陈国治认为,学校及其从业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存在性质上的差异,角色不容混淆。专项治理工作要“使其校外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而不是教育秩序的干扰者”。
此外,记者了解到,校外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模式,培训学生的“应试”技巧,裹挟家长带着孩子拼命抢跑,也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群体焦虑。
家长心声:“我小时候就特别希望能学钢琴,但没有条件,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就算钢琴课再贵,我也坚持让我的孩子学钢琴。”
母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王女士是一位8岁男孩的妈妈。英语顶呱呱一直是她的梦想。于是,从儿子两岁半开始,她就让孩子上英语班学习英语,而且成绩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评。对于这种情况,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唐琳老师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
唐琳认为,在孩子选择课外辅导班这件事上,家长可以跟孩子公平讨论商量教育培训,父母帮助孩子思考。她介绍了一个小游戏,画三个圆,第一个圆让他写满“我最喜欢的”,第二个圆写满“我最擅长的”,第三个圆写满“社会的机会”,这样的家庭游戏有助于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并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管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有关部门管理的难点。针对校外培训的种种教育怪象,教育部提出“十个严禁”底线要求,并联合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四部门通知提出,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班次、内容、招生对象、上课时间等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坚决查处一些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严厉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
四部门通知要求,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要立即停办整改。对未取得办学许可证,也未取得营业执照,但具备办理证照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要指导其依法依规办理相关证照;对不符合办理证照条件的,要依法依规责令其停止办学并妥善处置。对不具备条件的,要责令其在经营业务范围内开展业务,不得再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
教育部对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的“十项严禁”中明确,严禁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或采用社会培训机构自行组织的结果;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立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今年还首次明确提出,要将民办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严格规范招生计划和招生方式管理,引导其合理确定招生范围,并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
《通知》要求,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坚决查处一些中小学校存在的“非零起点教学”行为,严厉追究有关负责人责任;坚决查处个别在职中小学校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一律依法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公布专项治理行动举报电话和信箱,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半岛电子半岛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