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电子·(中国)官方网站半岛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中国教育的时代抉择中国教育的时代抉择
发布时间:2019-01-08 15:04:38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庄严承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攻坚克难,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底色,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起到了“稳定剂”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补短板的基础上,聚焦内涵提升质量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核心发力点。公平而有质量,成为教育发展40年来的时代抉择。

从“普九”到人的全面发展,40年来,我国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理解经历了渐进的过程,但追求教育公平和质量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艰难中迈向教育公平

1996年2月,山东省德州市教委组织50名工作人员,分赴94个提出“普九”验收申请的乡镇,进行评估验收。结果却让时任德州市教委主任的高立泉心里凉了半截——94个乡镇仅有71个基本合格,占全部乡镇的不到四成。

此时,距德州实现“两基”的“军令状”仅剩一年。全市还有七八万名适龄儿童没能入学,已经入学的,因为教室和教师的短缺,出现了八九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班额。在市委常委会议上,高立泉把自己的忧虑和盘托出。时任市委书记莫振奎等领导当场表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完成“普九”,不犹豫、不后退,不拖全省的后腿。一番话让高立泉红了眼眶。

位于鲁西北的德州,1996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7.4亿元。在“普九”攻坚的3年间,共拨出8.6亿元投入教育。1997年12月25日,这是一个让高立泉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德州最后一个县通过“普九”验收,历时3年、上下齐心的“普九攻坚”在德州宣告完成。

像德州一样,上世纪90年代,“普九”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

时间往前推10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共和国所面对的现实是,知识重获尊重,教育秩序恢复不久,小学教育刚刚普及,超过两亿的人口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普九”就这样被急切地提上议事日程。然而,穷国办大教育,彼时的中国要实现“普九”,何其艰难。但再难,也阻挡不住中国“普九”的脚步,因为这是中国迈向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首次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写入法律。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2001年1月1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2000年底,全国“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为全民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

这一页沉重地翻了过去,但这一页远未完全翻过去。剩余15%未达标人口地区更是难啃的“硬骨头”。在本世纪初年,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是义务教育的大头,农村义务教育量大面广、基础薄弱,几乎涉及教育公平所有问题和难点。

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作出重大改革,明确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以县为主”。从实际上的乡镇举办到以县为主,“人民教育人民办”真正转到了“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轨道。

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2007年春季推及全国农村地区,2008年秋季学期推广至全国。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两免一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政策密集出台,环环相扣、整体推进,2007年底,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以超常规速度如期完成,西部地区教育实现整体性巨变。

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成功实现“普九”,昭示着中国向教育公平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必将载入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发展的史册。

教育公平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在成功实现“普九”后,中国追求教育公平的脚步并未止步。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教育公平的触角由表及里,在华夏大地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2015年11月,母亲查出乳腺癌时,吉林公主岭市兴治村的王瑞琪正在读高三。拿着8000元的助学贷款,王瑞琪得以迈入大学校门,“助学贷款让我有了追求梦想的可能”。

为保障贫困家庭子女群体的受教育权,1999年,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建立,开启了我国利用金融手段实现学生资助的成功探索。随后,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新生“绿色通道”等政策不断充实资助体系。2013年,随着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的完善,我国学生资助实现了各个教育阶段全覆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全国共资助学生达到5.2亿人次,资助经费总投入达到8864亿元,成为一项捍卫教育公平的重大民生支出。当前,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各个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2012年起,高等教育招生向中西部和寒门学子倾斜,这一年,重点高校定向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开始实施。如今,这些专项计划已累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27.4万人。自专项计划实施以来,中西部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相当于圆了100多万中西部地区孩子的大学梦。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特殊教育一直是薄弱环节,也是影响教育公平的一块“短板”。2011年,教育部与中国残联开展了一项摸底调查,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当年,全国实名登记的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有近8.3万人。

于是,“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上国家议事日程。《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3年内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从72%提高到90%以上;《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

补齐特教“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国家承诺正在变为现实。

让孩子在学校吃饱饭、吃热饭曾是不少农村家庭朴素的愿望。2011年,一场民间发起的指向贫困学童的“免费午餐”公益活动,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这年10月,国务院正式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截至目前,全国3700多万农村学生吃上了免费营养餐。

效率与公平、普及与提高,往往是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的天平上,中国教育在改革发展中一直在寻求平衡。2014年,“划片就近入学”“免试”“杜绝择校费”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年年初,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以政策铁腕确保破解择校难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19个重点大城市被下了最后通牒,点名要求整改。2017年,24个热点大城市小学、初中就近入学率分别达到98.7%、97.0%,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和历史性突破。

致力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开启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内涵发展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力点。

——学前教育方面。2011年起,国务院连续推出3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直指“扩总量、建机制、调结构、提质量”,在普惠园、民办园上下功夫,向中西部、农村薄弱地区倾斜。国家提出,到2020年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后,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将达到80%。

——义务教育方面。指向教育过程公平及资源配置的“均衡发展”成为新标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2017年4月《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出台为标志,我国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

——职业教育方面。如何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必须面对的新问题。2010年11月,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公布,以此继续推进“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2011年5月,175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名单公布,进一步引领我国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深化改革。

——高等教育方面。在完成了规模扩张、教育体系日趋完备的前提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内涵式发展取得新突破。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破土而出,成为继“211工程”“985工程”后,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起点。以改革为动力,重点高校正探索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同时,以需求为导向,地方院校正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坚持“以本为本”,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从“本科教学”到“本科教育”,虽仅有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我国本科教育形势的发展、内涵的拓展和地位的提升。

“内涵发展、提高质量”,靠什么来推动,有没有切实可靠的依据?答案似乎并不难找,那就是靠建立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探索教育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确保教育质量提升有据可依。《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我国教育标准化体系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范畴,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管理、教学、教师、学生发展等一系列标准体系相继出台,成为我国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

内涵发展、质量提升,课堂是主阵地。课程教材改革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完善各级各类课程标准、丰富并优化课程专业设置、规范教材建设、各级各类教学改革的政策文件不断出台,为学校课程教材改革提供了方向定位与指导。与此同时,国家通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与质量监测、强化教育督导并将其法治化、规范化,从而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通过一系列努力,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不断优化,职业院校探索形成了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高校创新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探索初见成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永恒追求。

40年前的冬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共和国向着改革开放的春天走去,共和国的教育也向着更好更公平更有质量的目标一步步迈进。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正向建设教育强国迈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