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电子为了让孩教育培训子们跳出补习班式的童年一群上海家长在“废弃弄堂”里搭起游戏场
发布时间:2023-04-17 22:55:11

  日前,《浦东新区儿童友好城区规划导则》发布,希望“为打造有温度、有显示度、有感受度的儿童友好城区示范样板提供支撑,让儿童友好理念融入浦东新区城市血脉、彰显城市精神”。

  事实上,多年来,“儿童友好”已在申城各处扎下根。仅今年,中山北二路桥下空间“蘑幻森林”、漕溪北路高架下“乐汇小游园”等陆续问世,扑面而来的童趣,使往日里一些被忽略的消极空间焕然一新。

  然而,要想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挖掘存量空间潜力并不容易。除了较大面积的空间改造之外,有没有其他更经济、更易落地的办法?

  记者多方走访,搜寻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下学路上就能尽享童年美好的好办法。

  最近,二年级小学生喵喵多次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读到主人公独自上学、放学路上半岛电子发生的有趣故事。

  喵喵问妈妈:“我什么时候也可以自己去上学呢?”上学至今,喵喵每天都是爸爸或者爷爷开车接送。

  尽管喵喵的学校离家2公里都不到,但沿途有8个十字路口,本不宽敞的人行道上时不时地还有送快递的电瓶车穿梭,甚至是逆向行驶。想到这儿,喵喵妈沉默了。她和女儿约好,以后只要自己早下班、喵喵作业又不多时,就陪她步行回家。

  为数不多的几次携手回家的路上,喵喵简直两眼放光——这里有个慈善超市,那里有个街道图书馆,路过的某小区里竟然还有名人故居!这是身高已经超过1.3米的喵喵不曾探索过的世界。

  看到女儿满心欢喜的样子,喵喵妈反倒有点伤感。像女儿这么大时,她早就脖子挂上钥匙串、和小伙伴结伴回家了。放学路上的美好是童年回忆里难忘的一道风景。

  去年9月,6岁男孩浩浩升入小学一年级。在他正式成为小学生前,浩浩妈没少操心,按照各路专家、前辈、朋友的建议,给自己也给孩子做起了各种迎接小学生活的心理建设和知识准备。

  老师前前后后、不失同情理解地指出了浩浩身上存在的几个“小问题”——“怎么都玩不够,一玩就刹不住车、不想学习”“不怎么听老师的指令,老师让交订正迟迟没反应”“不怎么擅长和小朋友交往,每次开口都要犹豫半天”。

  老师和浩浩妈一通交流下来,发现“不能怪孩子”,主要还是因为在日常的居家生活过程中,即便父母颇为注意情感支持和亲子互动,依然很难为孩子创造真实的群体生活场景。

  土豆也是6岁。比浩浩略“幸运”一点的是,他有个大自己三岁的姐姐,家里热闹不少。疫情居家期间,姐姐要上网课、做作业,土豆大多数时候只能自己打发时间。

  条件允许时,妈妈经常会让土豆帮个忙,给相熟的邻居送去一些物资或者换一点物资回来。没想到,这一无心之举突然激发出了土豆的“社牛”潜质。

  过去“说话声音比蚊子还轻”的土豆,不仅在楼里结识了好几位年龄相仿的朋友,不时交换起了美食、图书和玩具,还因为经常要上下楼梯跑动,整个人都结实了不少,吃饭都变香了。

  当土豆开始恢复单次车程40分钟左右的上学作息后,他经常问妈妈:“为什么见不到那些邻居小伙伴了?”“是因为我上学的地方比他们都远吗?”

  又又7岁。他告诉土豆:“我有住得离得很近的同学,但依然很难约到一起玩。”

  最近放学后,又又和妈妈会选择坐公交车回家。他们很高兴地发现,同班同学小美也在同一站下车。又又妈主动发微信给小美妈,想找机会一起出去玩。但真要约了,两个妈妈发现,家附近的选择并不多。

  “听说之前有孩子骑行速度太快,差点撞到路过的老人。结果,管理员对速度的容忍度明显降低了。孩子们骑得稍微快一点,就会被哨声提醒。”

  在记者走访的多个儿童家庭中,年轻父母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烦恼:孩子缺乏玩伴、缺乏群体游戏、缺乏社会交往、缺乏对周身环境的基本认知。“在有限的户外玩耍时间里其实也不那么自由,可选择的去处也比较单一。”

  “没有尽兴玩过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我们小时候也免不了会被家长批评甚至是揍几下,但只要冲出家门跑到弄堂里和邻居一起奔一奔、玩一玩,马上就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了。”有了对比,大家意识到群体游戏是“药”,更是“养分”。

  相比那些色彩鲜艳、以电动设施为主的游乐场、主题公园,一些家长更偏爱天然、粗糙、视野开阔一点的户外环境。“现在一些专为儿童改造的桥下空间很不错,但毕竟不在家门口,想去就得提前安排。时间上还是挺受限的。”

  同济规划院城市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陆勇峰参与过不少上海社区更新项目的规划与实施。

  当“儿童友好”成为众多国内城市的规划师同行竞相关注的热门课题,尤其当自己也成为一名父亲之后,陆勇峰对国际视野下的“儿童友好”及其来龙去脉,展开了一番深入研究。

  如今国际上关于儿童友好城市(社区)的基础认知,肇始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6年发起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

  多年来,这份倡议所倡导的“创建安全、包容、充分响应儿童需求的城市和社区”“让城市环境适合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广受认可,全球先后有900多个城市(社区)获得儿童友好型城市认证。

  然而,“各国、各城市的基本情况差异较大。‘儿童友好’对于国内的最大借鉴意义,莫过于在相关理念和案例的启发下拓展认知,为我国城市儿童未被满足的空间刚需,找到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半岛电子。

  我国城市空间中与儿童息息相关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居住在高层住宅中的儿童数量日益增多;选择乘车上下学的孩子增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工作忙碌等原因,由祖辈陪同长大、上下学的情况增多;即便生活在设施配套日益完善的小区中,儿童游戏空间也并不宽裕,小区内部道路上的机动车也构成安全隐患。

  “尤其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城区,未来想要拿出比较整块的空间,来打造供儿童尽兴玩耍的空间并不容易。权宜之计是让孩子们先在家门口玩起来。毕竟,家门口的伙伴和快乐最可持续。”陆勇峰说。

  根据陆勇峰的研究,考虑到隔代育儿、在校时间较长等现实因素,未来有望贡献潜能的儿童游戏空间大致可以包括——

  位于“5分钟生活圈”内的户外游戏场地,宜提供沙坑、浅水池、滑梯、微地形等;

  位于“15分钟生活圈”内、靠近社区儿童主要出行活动线路和节点的公园或广场,宜提供攀爬架、篮球场、社区足球场等;

  “在上述空间形成的过程中,参与式规划必不可少。”陆勇峰曾受邀为徐汇凌云街道一处社区广场的微更新出谋划策。调研结果显示,居民们期待的功能需求包括:妈妈们交流育儿心得的平台;老年人晒太阳、打太极、练舞蹈的场所;16时后孩子们的乐园;举办社区某些主题性、节日性活动的场地。

  “这份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在那些公共空间存量和挖掘潜力不大的小区,未来可供孩童玩耍、交友的空间,恐怕需要同时兼具多种功能。”

  复合功能可以通过分时段、分区域等办法实现。其必要前提是,提前了解和梳理社区居民的需求中哪些是“刚需”、哪些是“改善性需求”、哪些“可有可无”半岛电子。“晚了就会被动,影响整个空间的使用效率。”

  令陆勇峰印象深刻的是,为小区举办的几期参与式设计工作坊吸引了不少“小居民”前来参加。小居民们不仅自信地从小主人翁的意识出发,贡献出不少好点子,还为相关空间的安全性、友好性提出了不少好建议。

  陆勇峰发现,当一个空间对儿童而言安全、友好、舒适时,实际上,它对所有年龄段的居民而言,都变得安全、友好、便利、舒适了。而且,尊重儿童天性与成长需求的空间配置与设计,对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起来以后,又能反过来促进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较好的基础。

  自从有了上述发现以后,每一次参与和“儿童友好”有关的项目,陆勇峰都会注意多多倾听儿童的声音、为他们参与社区事务创设机会。

  深圳是国内第一个提出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城市,北京、上海、长沙、杭州等城市也正在积极创建。

  多年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刘悦来与他的团队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摸索出了一套把田园绿色生活搬进高密度社区的解决方案。

  被问及“如何为孩子们创造更多家门口的快乐”时,刘悦来发现,在自己最近参与策划或推动的社区营造项目中,愿意为家园美好而行动的“小学生案例”越来越多。“上学路、放学路上的乐趣与美好”,成为他所接触的小学生们不约而同、特别喜爱的空间微更新着力点之一。

  前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社会组织四叶草堂联合奉贤区奉浦街道办事处,共同主办了“奉浦百椅展”。展览现场展出了奉浦几百名儿童绘制的座椅畅想图。部分创意制作成实物后,就摆放在了孩子们每天都会经过的上学路上。

  “没想到,这条路就成了特别受那一带市民欢迎的地方,尤其是孩子们很开心。”孩子们对于自己和同龄人的作品能从图纸变成现实、还能放在上学路上展示,充满了自豪感,每每路过,都会呼朋唤友,上前坐一坐、瞧一瞧。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自成一道风景。

  去年10月,刘悦来团队全程策划的浦东新区东明社区花园节专设“萌力通学路”板块,邀请凌兆小学的孩子们以“理想通学路”为主题,畅想放学路上的美好。孩子们的画作最终化作主题展览,布置在了校门口的围墙上。今年,这些“提案”中的一部分将纳入街道实施项目,逐步落实。

  “我希望我的通学路能拥抱大自然,有充满书香的书店,有宽阔的广场……”在孩子们的画纸上,通学路充满了生机和快乐,有可爱的流浪猫和它温暖的家,有路边开满的小花引来很多蝴蝶,有喷泉、鱼池、滑梯、长椅,还有各种让人们的衣食住行更加便捷的设施。

  今年初,作为五角场街道社区规划师的刘悦来,受邀与二师附小杨浦北校合作,开展“小小规划师工作坊”系列活动。

  在同学们的全程参与下,在街道和刘悦来团队的支持下,国定支路党建微花园由一处空间利用率低、绿化品质较差的街头绿地,变身为同学们上下学路上可停留、可休憩的公共空间。

  看着自己参与讨论和规划的空间,可以为更多伙伴的上下学路增添幸福感,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也对社区空间共建共享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体验和认知。

  翻看国外的儿童友好案例,记者发现,其中不乏向上下学路着手的。起源于英国伦敦、后在欧洲传开的“步行巴士”活动就是一例。

  它是一种护送儿童上下学的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由两名及以上的家长轮流护送儿童。一名家长在队伍的前面,相当于司机的角色,另一名家长在队尾,前后守护上下学的儿童,故称为“步行巴士”。当地会专门根据学校和住区的位置,为其设置固定的线年,荷兰代尔夫特市启动“城市儿童安全”系统工程,下设“

  ”板块,专门为那些独立出行的儿童修建安全通廊。沿着这些通廊,儿童可以通过步行或骑行,到达各个目的地,沿途兼具安全性与可玩性。

  在如今的上海,为了让孩子们在家门口玩起来,除了地块性质的空间改造、社区微更新项目内含“儿童友好”板块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更经济、更易落地的可能?

  告诉记者:“让孩子们玩尽兴的最小空间,可以是一口锅、一个坐垫、一个移动沙坑、一个泥巴厨房、一个树屋、一个滑梯,甚至可以是一套工具、几根胶带。”钱铮曾任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新闻官,也是知名公益项目“一个鸡蛋的暴走”创始团队成员。自从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的心底便对“带孩子去看怎样一个世界”始终怀抱着深深的关切与责任感。

  “儿童自由游戏”相关理念为钱铮打开了视野。她远赴英国,学习并实践“PARS游戏工作模型”,成为国内首位“PARS游戏工作国际认证培训师”。她还继续深入研究、学习儿童社会心理学,去多个国家探访当地的儿童游戏场。

  2021年至今,受四叶草堂之邀,钱铮和她的团队先后在杨浦区“创智农园”,浦东新区东明街道的永泰花苑、三林苑,带领社区里的孩子们创建“家门口的自由游戏场”。

  它由儿童参与搭建,允许儿童在这个空间创建并不断改造创造性结构。孩子们可以选用各种松散部件(包括但不限于木块、砖块、废弃的钢管、自行车内胎),去创造自己的游戏环境。“虽然在成人眼中它未必精致,却是儿童真正想要和亲手创建的游戏空间。”孩子们在建筑设计师、艺术家、木工、PARS游戏工作师、家长志愿者的帮助下,学会用锯子、电钻、榔头等“过去摸都摸不到”的工具做做打打,感受泥巴、木头、钢管等的质地与质量,观察成年人如何在冒险和安全之间权衡,体会一个项目如何从0到1、遇到问题如何通过协作和分工解决。

  有个参加了创智农园PARS自由游戏冬令营的孩子说:“这里比迪士尼还好玩教育培训。这里是上海最好玩的地方。”家长震惊之余来现场体验一番,便全然相信了。

  “我们做项目的空间并不大,但允许孩子们‘乒乒乓乓’地野玩、允许他们把场地搭建得不那么好看,接纳他们的各种冒险。”就这样,这些空间成了孩子们心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半年前,钱铮团队受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负责人何嘉的邀请,与社区里的孩半岛电子子们、热心爸妈们一起,将位于新华路345弄的新华·社造中心户外空间创建为一片社区游戏场。孩子们通过投票,将这里命名为“桔子游戏场”。

  每天16时以后,欢声笑语充满了这条曾经衰败多年的小弄堂。每天16时以前,来此安静散步、打球、遛狗的居民,也爱上了这里充满“童年野趣”的氛围。“桔子游戏场”能迅速落地,钱铮特别感谢何嘉和新华社区的居民们。“新华路街道的社区文化氛围非常好。街道也非常支持居民自治建设美好家园。游戏场的用地位于新华·社造中心的门外。如果没有何嘉团队多年扎根新华社区、用心营造,我们在这里的工作不会那么顺利。没有新华社区非常给力的家长行动者们,也没有今天的桔子游戏场。”

  帮助“桔子游戏场”迅速落地的家长们有多给力?去年9月,为筹备游戏场而开的“创想会”当天下午,一个名为“新星之火”的行动小组就成立了。

  小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建筑设计师、大学老师、艺术家、幼教培训师、儿童友好景观设计师、运动导师、全职爸妈等。他们都是本社区的家长志愿者,还迅速发现了彼此之间更多的共通点——“希望孩子能跳出补习班式的童年,与社区的其他同龄伙伴一同健康成长”“希望结识更多好玩的人,和他们一起做好玩的事”……

  此后,在钱铮团队的指导与协助下,孩子们在构思方案的时候,家长们就负责四处搜罗搭建游戏场所需的废旧材料。

  行动小组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家长们有的争取资金支持、负责日常活动组织和策划、物料采购报销,有的担纲日常维护和修缮、宣传和社群运营、社区共建和联动,各司其职,干得很欢。

  渐渐领悟到:“首先我们自己要成为爱玩、会玩的大人,其次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成为共创和参与的主体。”小组成员黄梦发现,把一个东西建造起来可能并不难,难的是需要大家持续共同维护下去。小组成员小羽说:“因为共同的喜欢,我加入行动中,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和大家经常一起玩,这种社区连接感是我以前从未有过的。”